作者:子虚老人
通过处理髙饶事件,刘xx与邓xx,周恩来及陈云组成了党政一线班子,毛主席退居第二线,专心研究反修防修及中国实施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一、二线的设置,形成了两个司令部,晚年的毛泽东说他一生最大的失误是不该分一、二线。这也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強调一元化的原因,也是他反对设国家主席的动因。
一线班子集团,为了迎合打江山的干部的要求,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军队积极推行了军阶、军衔制和在干部中实施等级工薪制。此项工作均在1955年完戓。釆取扩大级差,高干髙工资和物质上的"特供"及其形成的特权阶层,使党的髙级干部滋生了贪图享受,脱离群众的作风。此举刘少奇赢得军队与干部,特别是髙层干部的拥戴,逐步形成官僚政权,产生了官僚资产阶级,也就构建了一个官僚体系和形成自已的政治势力基础。在"文革"中形成打不死,剪不断的百变僵尸.毛主席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触犯和危及他们的既得利益,从而自然倒向刘、邓一边。
对于等级工资毛主席在去世前两年,发表了一系列的讲话,如:“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甚至警告说,“.比国民党还不如”。毛主席在他临终时说:我一生作了两件事. 另一件事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领导干部)赞成的少,反对的多。等级与等级工资所形成的官僚体制是造成这一后果的根本原因。
失去群众监督,权力高度集中的等级制与高工资、高待遇一旦结合起来,不可避免地会使整个社会重新回复到传统的"官本位"的孵化器中,进而导致政治渐趋官僚化。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尽管皇帝轮流坐,不停地更朝換代,在孔子礼教文化的影响下,私有专制政治制度是一成不变的,那特点就是权力高度集中的特权等级制。中囯革命发生在这种环境內。参加革命队里的某些人,受这种根深蒂固的影响。特权很迎合他们的味口,于是他们自觉与不自觉地成为走资派的俘虏,用其来改变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进行复辟。走资派则是有意识继承这一遗产,使之成为中国特色。他们从积极推行军衔制与等级职务工资制开始。
军衔制的建立 军衔制也就是典型化的等级制.
军衔制的设置要追朔到袁世凯创北洋新军时,校仿的西方列強建立的军事体制,国民党的军队包括地方武装都实行这一体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军阀割据,也就产生了新的中国特色。只有毛主席创建的工农红军,废除了这一体制。在抗战爆发后,共产党的武装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笫八集团军和新四军后。为协同友军作战,八路军总部设置了相应的机构,准备推行军衔制。但是由于抗日战争,不暇顾及此事。在皖南事变后,国民党中断了对八路军与新四军的补给,并进行经济封锁。军銜制就搁置下来了。主要原因是毛主席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很少与国民党军协同作战。
更朝換代,每当新朝建立,功臣们都要论功行赏,封分诸侯王的历史已被唾弃。毛主席在由西柏坡进军北平的路上,宣示不当李自成。自然不会进行论功行赏。功臣们都希望有所得。走资派们利用功臣们的这种心理,在军队推行军衔制,干部实行等级工资制,以收买人心。
从评定的十大元帅来看,只有罗荣桓与陈毅非行伍出身。其他人对军銜制有不同程度的眷恋。等级工资与军衔不仅确定了终身的工资和待遇,他相当于封建社会的爵位制,只是不能世袭而已,而且在制服上显示了无比威严。从而他们是军銜制积极推行者。推行军衔制的决策过程,没有人报导。但毛主席釆取了由消极到反对的历史过程。首先他拒绝接受大元帅衔,不接受礼服,不拿挡次较髙的军队工资等级。没有参与评定过程中,只说了大将以粟裕为首,在审定名单时说了句吕(正操) 有伤, 皮(定钧) 要升当了一名裁判。到1964年在他一再批评下, 主持军委工作的林彪,越过一线班子。作出?军队取消了军銜制的决定,得到了毛主席的支持。邓小平从1980年又提出又重新恢复了军銜制,以爭取军队的拥护.在1984年完成。
等级工资制 1941年前包括红军时期,边区实行的沒有等级差别的供给制。毛泽东在抗战期间就曾以中共干部及其待遇和国民党官员做过比较。他自豪地声称:“我们对孔子懂得很少,写文章写得不长",周公、孔子一套搞不来,文墨也不大会。但是,我们的县长、区长、乡长,每月2元津贴,又民主,又能艰苦奋斗,又能帮助老百姓。自周公孔子以来,从没有如边区政府的县长这样的廉洁、这样的民主、这样的帮助老百姓的。而国民党的县长呢?他们每月拿着180元的薪水,只会娶小老婆、打麻将、抽鸦片,甚至还"贪污、刮地皮,压迫老百姓,其他一无所成。为什么会有如此区别?这就是因为我们和国民党不同,大家是来革命的,革命是有生命危险,生命既准备牺牲,何况薪水这小小的东西?”因此,他公开预言:中国只有靠共产党的这些既廉洁又民主的干部才有希望。朱德在1948年中共准备进城之初也曾明确讲过:"我们是在供给制条件下过来的,打仗不要钱,伙夫不要钱,什么都不要钱,革命成功就靠这个制度,将来建设新的国家也要靠这个制度。
大约是任弼时从苏联回来之后,延安的食堂就出现了伙食有大灶小灶之分。由于任在共产国际工作了几年,受苏联的影响,把苏联的等级制度引进到辺区的供给制中,于是出现了等级供给制。对领导们名目繁多的补肋津贴和剪刀级差。在迫延安出现了攀比和不满。王实秋写文章形容当时的状况是“衣分三色,食分五等。”毛主席对此一直很反感,1947年3月胡宗南部占领延安,毛泽东表示:这是好事情。至少“打碎了庞大机构、官僚腐化,逼得过去那种"衣分三色,食分五等"的供给制标准也改了。他在七届二中全会期间讲:"供给标准就这样好,打到南京上海都不要再提高。1949年,当天津解放后,曾出现过进城的干部实行供给包干制和对接收人员实行工资制,而形成了“两轨制”。刘青山、张子善搞“小金库”, 致使腐化堕落。加速?包干的供给制向工资制过渡的进程。
在1948年9月中共中央开始考虑将工作重点转向城市之初,薄一波就明确提出:"现在的制度,处处是浪费,但干部还觉得处处照顾不够,民主人士与干部生活间的悬殊等等,都成了问题。"必须实行薪金制,才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作为新中国首任财政部长,无疑是薪金制的积极推行者。因“新制制” 而受到批判。接替薄一波工作的邓小平,加速实施薪金制的工作。
1955年8月31日 ,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全部实行工资制和改行货币工资制的命令。其中明确说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供给(包干)制待遇办法,在过去革命时期,曾经起过重大的作用。但在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它已不符合'按劳取酬'和'同工同酬'的原则。因此,国务院决定自1955年7月份起,将现有的一部分工作人员所实行的包干制待遇一律改为工资制待遇,以统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待遇制度,而利社会主义建设。”据此,国务院又颁布了新的工资标准,不仅进一步提高了高级干部的工资标准,而且将工资等级进一步增加到30个级别,最高工资560元,最低工资18元;最高工资加上北京地区物价津贴16%后为649.6元,最低工资为20.88元,最高与最低工资差距扩大到了31.11倍之多。如果从绝对数来看,低级工作人员最少的月收入增加只有0.23元,而高级干部增加最多的达到95.67元,相差几达416倍之多。不难看出,此次工资调整,再度拉大了等级之间的分配差距。由此自然也就引发了一些问题。全国各个地区此次工资改革都遇到了“降低收入的面较大,任务比较艰巨”的问题。
注意到新出现的各种情况,在1956年6月各行各业全面实行工资改革过程中,国务院再度对1955年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标准进行了一些调整。其中最重要的举措是将原本只享受少量补贴的大批乡一级工作人员列入国家干部,即享受工资制待遇的人员的行列中。同时,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最低一级工资从18元提高至20元,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之差为28倍。
在由供给制改薪金制中有两个特点:
一是由职务工资变成一种体制,由工资级别而确定干部级别而成一种体制。升官不发财(即不晋级)情况是暂时的,但加薪必晋级是自然的。工资与级别成为干部的终身制。比封建社会的俸禄制更反动。
二是拉大级差。越往上级差越大。最低工资与最髙工资(不与部队首长工资比)级差达31.11倍。増加绝对值达416倍之多。与国民党比,战后国民政府文官的薪给标准,除总统和五院院长外,共37个级别,每级的相差数,最少5元,最多120元,相邻各级之差较为平均,最高级和最低级之比,亦仅为14.5∶1。56年共产党制定和实施的标准其级差为囯民党的2.2涪。也大大超过了欧美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公职人员收入分配的差距。在资本主义各国中,如英、法、德,公务员,包括行政长官在内,最高、最低工资差,一般仅在8-10倍上下,美、日亦仅在20倍左右。后来毛主席评说比国民党还不如。
三是对髙级干部沿袭苏联髙干制庋度。保留和不断扩大供给制中的“特供”。 如小车司机、秘书、保姆、住房及各种补肋冿贴。对髙干实行的是髙工资与特供制。比资本主义工资制更落后,步苏联修正主义者的后尘,打造官僚铳治者阶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官冕堂皇的依据是学习苏联的经验。
基于苏联的经验,中共财经方面的工作人员,实际上从延安时期开始,就把产生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资制,视为实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最合理的分配形式。他们并且相信,基于按劳分配的原则,必须要打破在共产党人中流行的平均主义观念和分配形式。并在激励进步的理由下,开始把苏联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实行的职务等级工资制也照搬过来。为相信苏联的分配制度才是最合理的、真正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中共各级领导人在进入各大中城市之后,很快发现自己所要建立的新的分配制度,必须扩大各个不同等级的级差系数,才能符合苏联模式所提供的"合理的"分配标准。
难道是真的通过拉大等级待遇差距来激励工作人员的上进心和工作积极性吧,那么,1956年的这一新标准亦明显存在问题。因为其低级别级差不仅运远小于国民政府时期工薪级差标准。其其最低的4个最低级别间每级相差只有2元,然后依次是2.5元、4元、4.5元、5元、5.5元。可知1956年标准至少在较低的10个级别中,其级差甚至更小,更不具备所称刺激进步、鼓励多劳多得的作用。
他们仿校的是从北洋军阀开始,沿袭至今的军衘制,并参照它们极其悬殊的级差而定的标准。新政权的一线领导为了网络势力收买功臣,实施军銜制,参照旧式军队级差而定薪。这是封建官僚体制与北洋军阀借尸还魂。
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人干部工资的规定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就明确提出过,即使是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之下来争取无产阶级最基本的政治权利的斗争,共产党人也应当坚持提出“所有官员的薪金没有任何差别”的政治要求,以求最大程度地限制因等级制所造成的种种流弊。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马克思更认为,“无产阶级政权下的公职人员应当一律实行低薪制度,即所谓"从公社委员起,自上至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从前,国家的高官显宦所享有的一切特权以及公务津贴,都随着这些人物本身的消失而消失了”。此后欧洲国家,凡社会党或工党执政时,都努力尝试了近似的分配方法。20世纪80年代,波兰团结工会领袖瓦文萨,发动工人运动,复辟了资本主义制度。后当选为波兰总统之后。并未为自已制定特权。离职之后,仍去当电工。马克思恩格斯的这种观点,通过工人运动,影响到如今的欧洲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公务人员。他们的工资收入普遍差别不很大。在这方面,苏联的做法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革命政权下公职人员应有待遇的设想,却是南辕北辙。苏联所建立起来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及其党政干部内部的分配差距,打造了一个庞大的特殊阶级,即官僚主义者阶级。是赫鲁晓夫推行修正主义的社会根源。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裂。最终是东欧易旗,苏联解体。
对等级工资制的调整与毛泽东的思考 比较《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所见这一时期毛泽东的批示及电报,他对土改、镇反、三反、五反等政治运动和其他政治思想问题的关注明显较多。1953年之后,则致力于合作化,制定和贯彻“总路线”。而对于实行工资制和依照等级划分干部收入标准问题,则很少具体过问。自髙铙事件之后,他已退居二线。军銜制与等级工资制是刚明确为一线的刘少奇邓小平上任的笫一把火。他不想过多的干预。且他们打的是苏联的经验,更不好批评。
这时毛泽东似乎都不甚了解,也未意识到今天如此严重的后果。从他的读书生活情况看,他在1950年代初显然还没有读过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著作。这或许也是他不能对等级工资制的建立表示异议的重要原因之一。毛泽东在这一问题显得无所作为。他只能把问题归结为金钱本身,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钱这个东西是很讨厌的,可是我拿它也没有办法,现在谁拿它也没有办法,列宁也没办法,总归还得有。”但是,毛泽东到底是相信共产主义的,他不是不清楚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至少应当是建立在收入分配相对平均的基础之上这个道理。并且,他出身农民家庭,生活一向较为随意和简朴,生平又“最讨厌的是钱”,他一生不当钱的家。再加上他一生就是要革中国传统社会中那种“冠带巍峨:”、“仆从如云”、“锦衣玉食”,“出则舆马”“入则高坐;堂上一呼,堂下百诺”的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的命。他更留恋红军时期的供给制,对实行工资制本身并不热心。而一向重视自身经验的他,基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经历与供给制的尝试,在内心里对苏联强调要利用物质刺激,即靠拉开等级间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来调动人们工作生产积极性的办法,多少会有些怀疑,也应属无疑。还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对供给制中的等级趋向,以及由此产生的庞大官僚机构表示担忧,因而他力主精兵简政。
1949年中共中央初进北京城,在中南海怀仁堂开会时,一位军队将领当场提出:资本家吃饭时要摆五六个碗,解放军吃饭是盐水加一点酸菜,这不行,军队应当增加薪水。与会者多表示支持。毛泽东却当即提出不同意见。他直截了当地反驳道:“这恰恰是好事。你是五个碗,我们吃酸菜。这个酸菜里面就出政治,就出模范。解放军得人心就是这个酸菜,当然,还有别的。现在部队的伙食改善了,已经比专吃酸菜有所不同了。但根本的是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
自苏共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公开承认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问题以后,他才逐渐开始出来讲话。毛泽东的这一提醒显然没有发生任何作用,1956年公布的工资标准较前没有任何带有趋向性的变化。对此,毛泽东显然不满意。工资改革工作的帷幕刚刚落下,他就在八届二中全会上对现行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标准提出批评。他在为大会做结论时,专门就此表示了自己的意见:“现在高级干部拿的薪金和人民生活水平相比,悬殊是太大了,将来可以考虑也减少一些薪金”。他并且提到,不仅是薪金的问题,实际上还有特殊待遇的问题,“一是物资供应,一是警卫太多,必须很好地注意加以改变,以身作则,才能号召人民艰苦奋斗,同甘共苦。”在初步开始反思几年来照搬苏联经验利弊得失的情况下,他尽管明确地开始提出:现在的工资标准把收入的差距拉得太大了。在1956年全面推行工资制度改革前夕,他就特别在党内高层中指出:“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工资可以增加一些,但要"主要加在下面,加在工人方面,以便缩小上下两方面的距离。”
55年的改革方案在受毛主席批评后,在56年改革中进行了小幅度的调整,毛主席看到后,仍然提出政工作人员高低工资之间相差25倍,在毛泽东看来仍旧太多。毛泽东再次提出,这不只是高薪问题,而且还有特殊待遇的问题。行政10级以上的高级干部,虽然不再同时享受供给制的待遇,但他们依旧享受着供给制残留下来的紧俏和质优商品的特殊供应(时称"特供"),并且多数因工作关系,分别享受着秘书、警卫、司机、勤务、保姆、厨师以及医疗和专车、住房等其他中低级别干部所不能享受到的各种特殊待遇。
实行军銜制及等级制度,拉大工资差距,不能带来很不正常的现象。那就是在干部评级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问题。毛泽东发现,高级干部的工资待遇提到如此之高,各种问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层出不穷。仅仅因为级别稍有不同,待遇有所差别,就有人公开吵架告状,以至痛哭流涕。毛泽东对此极为反感。他不止一次地在党内公开批评说:工资固然应该增加,但“现在看起来工资有些不很适当,已引起人们的不满。而更奇怪的是,级别高了,工资多了,闹地位、闹名誉,争名夺利这个东西也多起来了。过去的那个拼命的精神,过去阶级斗争的时候,跟敌人作斗争的时候,我们那种拼命的精神,现在有些同志身上就消失了。讲究吃,讲究穿,比薪金高低,评级评低了痛哭流涕?据说还有几天不吃饭的。为个人利益而绝食而流泪,这算什么?”
实行工资制,在一级班子鼎力和固执的实施下,成为不可逆转的一个现实。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毛泽东越来越认定,这未必是一种进步。他断言,共产党人仅仅是因为要迁就现实,才不得不做这样的让步。但让步的结果,却让出一个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的"等级制"来,这实在是让他始料不及。他对工资制改革所带来的等级制的后果,他不止一次公开表示:“供给制改成工资制,让一步是必要的??但是,那次改变有很大缺点,接受了等级制,等级森严,等级太多了,评成三十几级,这样的让步,就不对了。不仅高级干部的薪金太高了,而且因为你高一级,我低一级,那么大的差别,弄成"父子关系,猫鼠关系”,
把党的传统都丢掉了,权力高度集中的等级制与高工资、高待遇一旦结合起来,不可避免地会使整个社会重新回复到传统的"官本位"的孵化器中, 建立官僚政治体制。.而导致政治渐趋官僚化。对于这种趋势,毛泽东曾反复批评,并多次发起政治运动,开展整风, 甚至发动文化大革命。自改工资制后,他时刻不停地提倡发扬革命精神,他批评“反冒进”, 就是要发扬革命精神,他制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头两句“鼓足干劲,力爭上游” 是以革命精神作动力。他一再強调政治掛帅,是为了消除工资制的负面作用。他堤倡“大跃进”, 充分地调动了全国人民建度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毛主席再三提议降低高级干部的待遇,且强调供给制的好处,甚至一度赞同做部分恢复供给制的尝试。由于大跃进的群众运动对工资制的冲击,毛泽东在1958年10月明确肯定了张春桥颂扬供给制、批评等级工资制的文章,认为“张文基本上是正确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都为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多数人认为不该中断供给制的传统,肯定供给制是革命的、先进的、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一种分配制度。一些地方还部分地开始实行供给制的办法。但是由于一线班子的形左实右,刮起了共产风。在人民公社中推行“供给制”, 取消“工资制” 的呼声鹊起,毛主席冷靜地分析,在11月上旬的第一次郑州会议上讲道:“我们要恢复供给制,但要保留适当的工资制,保留一部分多劳多得还是必要的”。
正是在毛泽东的这种压力之下,1959年2月和次年10月,中共中央又两度下令降低高级干部的工资。1959年明令降低最高的1-3级党员干部的工资标准,将三级工资合并,降到460元。1960年又下令17级以上党员干部降低工资标准,降低后的1-3级工资标准为404.8元,与最低工资标准之比为20.24∶1.
十分明显的是,随着中苏两党关系破裂和他日渐认定苏联社会主义已经蜕化变质,毛泽东对这个问题的担忧逐渐变得愈发强烈起来。他对苏联党之所以走向"修正主义"的一个基本判断,就是建立在苏联党政工作人员已经蜕变为一个享受高工资、高待遇的官僚特权阶层的认识之上的。他再三提醒说:“高薪阶层,就一定有低薪阶层,且后者一定占多数。因此,这个社会里的高薪阶层是有危险性的”。经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中,就突出强调了这一观点。公开信在详尽剖析了苏联特权阶层的种种表现之后,明确写道:“绝不要实行对少数人的高薪制度。应当合理地逐步缩小而不应当扩大党、国家、企业、人民公社的工作人员同人民群众之间的个人收入的差距,防止一切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享受任何特权”。
毛主席对中共党内出现特权阶层高度重视,力图采取措施予以防范。1966年“文革”的发动,在毛泽东看来,他所反对的“修正主义路线”及其“走资本主义当权派”,就是中国这种官僚特权阶层的代表。他一度设想过并且推动过的“干部参加劳动”、“五七干校” 来改决,但毫无作用。毛泽东试图用文化革命来改变这一切。但遭到髙干们的坚决反对,带看无奈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摘自<变天记>
〔本文资料引自杨奎松著作,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100871〕
=============================================================================
个人点评 其实现在出现的那么多腐败和官商勾结,黑社会正规化等等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来源,毕竟一个从一穷二白的半封建半殖民国家走过来肯定带有大量不良基因,需要的是有勇气去面对它,改变它而不是遮遮掩掩,否则终究会成为大患的。
[ 本帖最后由 在天之南 于 2010-4-4 07:13 编辑 ]